2015年3月2日

記憶與詩——鍾國強《記憶有樹》

文:陳惠英博士



照片來自自網上
這是一本有關生命閃過留下點點記憶的書。閃過的事物形相有明隱,流過的時間維度有長短,篇章亦見如此分布,閃過幾行的文字,似漫不經意;隨後卻見過去人事的細意刻寫,連綿著意;交錯參差對照,迴環往復,漸次見出生命樹的形態。

全書分六輯。第一輯「木樓梯」,記下老好淨美的時代。聽足球竟比觀賽吸引,因為透過足球廣播,可以馳騁想像,由是對一場球賽的歷程便出現不同版本。實證與想像,似是而非,記憶容或不可靠,但引來的惴測與思量,卻見有餘暇的年代的趣味與人情。有關兒時,與其說是寫出一己的成長,毋寧說是關於一段消逝時光的紀錄。〈像他們這樣的一群老師〉,何止是往事追記,於逐位老師品題記述之際,對照今日學界種種新設的要求和標準,不啻是人文自由精神體認的鑿證。老師隨意與隨心,讓人記起一個已逝的年代,沒有甚麼規劃,卻又有各別做下去的方法與理由,然後總有出乎想像的局面出現,形成這樣那樣的景況,像「蛙王」(知名行為藝術先驅)這樣的一位香港藝術家,由鍾國強寫來,便是以無法之法讓學生體會一再蛻變的創作精神。這篇讀來,頗覺應合〈生命樹〉(「木樓梯」輯最後一篇)提出的生命之道——生命之道有二﹕一曰自然之道,一曰慈悲之道。 作者娓娓寫及中學階段遇上的老師,其中的荒誕以及其後的恍然,漸有慈悲之意。

第二輯至第五輯,最能讀出作者生活所思所感﹕作者多種多樣的興趣與聯想,作者的遊歷,作者的奇想……最見趣味的,是常見而不為所覺的種種事物,在作者筆下自有姿態,妙趣橫生。第五輯「日常見」的樹,寫來便如小說情節。作者屢屢寫及日中路過的中央圖書館的樹木,有名有姓有姿態。這樣的一座圖書館,是城中的一座嗎?〈飛絮〉一篇把木棉飛絮寫得生機活潑,不似日常所見﹕「只見一窩白煙從木棉深處噴湧而出,然後像游蜂、像驚鳥般紛然四散,忽爾在遠,忽爾在前,伸手便可抓到。」其中動態,疑似眼前有一棵迸發飛絮的木棉了。木棉樹播種的雄壯,只是一端,文章峯迴路轉,最後作者細看自已滿身飛絮,「活像一件舊得起球的棉衣」,既像小說,又是詩的寫法了。

談詩的篇章見出作者的興感,最為雋永。第二輯「秋光色」與第六輯「風雨窗」連起來讀,可以視為近年少見的詩說,難怪近期看見作者把這種寫法延續下去,這的確是可以好好發揮的題材,多讀多看多分享一點想法、聯念,讓詩的觸感加深,讓更多人接受詩的想像。

鍾國強談詩,篤實、淡靜、平和,有時會把討論的詩附於文末,好讓讀者不只是讀著他一家之說,而是與他一起讀詩,一起理解,增加了解的樂趣。其中談楊牧與李國威的詩最多,有時因為一個句子,一個手勢,把一首詩連上另一首詩,加上一些生活觸感,讓詩變成生活裏的事物,自由轉化,變換新姿,這是讓人感到愉快的詩經歷。至於〈重讀李國威詩札記〉,但覺有若詩人間隔世的對話,談愛與惱(〈曇花〉),談吵架(〈爭吵之後〉、〈給你紐約〉)、談命運與感傷,說的是詩,也是殷殷的扣問與嘗試解析。讓人對於如何理解詩人的詩與思,有輾轉透視的明朗。加上後來的〈關於詩的一些討論〉,一連串的「關於才情與本土化」、「關於生活經驗」、「關於感動」、「關於坦誠與機智」、「關於流水帳與陌生化」、「關於矯情」,詩人要說的,正是回憶,以及詩的糾結。此書初翻看似隨意,細讀,如生命的自然,有問世的慈悲。


註:感謝陳惠英博士撰寫這篇導讀。此文寫於記憶有樹出版前文中部份內容因應出書後的編排而略有改動,其中〈關於詩的一些討論〉一文因篇幅關係,已在成書時刪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