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日

讀散文札記零拾


放風》 黃仁逵  素葉出版社

短篇散文的示範作尤愛小人物的處理地道有趣而寫得異常收歛不過太強的風格有時是一種負累,亦間有一些刻意的地方喜歡四百擊多一點。〈畫外音〉中寫麥顯揚過世前後事最為深刻,是黃少有感情外露而不作太多修飾之篇章。有時候,過猶不及。

〈山城 鏡影〉黃仁逵 《香港文學》2005年10月號

以美指身份冷眼旁觀山城人事,對藝術處理與世俗自然有不無幽默的反省。文字工夫在細意描述中透現神采。與過去讀過之孔明燈和藍調,信是近年難得一見之精采散文。

《從前》、《甲申年紀事》 董橋 牛津出版社

多年前羅孚說過「你一定要讀董橋」,但我一直抗拒他。《從前》是第七屆雙年獎散文奪魁作,對我也沒有很大的吸引力。直至讀上一兩篇,感覺還不錯,例如〈石頭記〉。不過,多讀幾篇只覺不脫舊時文人的窼臼,局限於講品味,講古典。看他如何寫女人,便覺一股舊式文人看女人的格局揮之不去,寫到壞處,竟有點像陶傑。不過陶是更著形跡一點,而董之聰明處在於內歛。董的文章風格亦不為我所喜。比之沈從文的厚重樸實,汪增祺的素雅淡泊,董實在相形見拙。《甲申年紀事》比《從前》又寫得聰明了一些,或許董也看到《從前》的矯揉處而刻意收歛。

《父親》 陳映真 洪範出版社

陳映真寫散文,好處是不刻意為之,從不以為可憑這些「散文」創作而「顯達」(比之一些刻意寫散文的作家),因而也就少了那份「做文章」的正襟危坐式的諸般造作。〈父親〉一篇寫其父親與自己之間的思想感情交流,自然而動人。末篇的〈生死〉,通過妻子重述與自己的感思,娓娓在冷靜中透現人生省思,教人動容。陳映真在生死邊緣參悟生有涯之理,回歸親情溫煦,與過往有一脈相通之餘亦返照晚年不無落拓的心境。
 
《昔我往矣》 楊牧 洪範出版社

近日重讀楊牧的《昔我往矣》,初讀時之驚艷猶在,這是楊牧寫人與情的上佳篇章。重讀〈胡老師〉,忽然接通楊牧與沈從文之血脈。或許沈與楊之路數有別,但那種對時代歲月與鄉土血緣之反思,卻同出一轍。楊在延衍筆墨中仍保持溫厚人情與邃密心思,確已自成家數。

《沈從文之湘西》 沈從文 三聯書店

配合照片,對湘西之小划子及吊腳樓等民俗風采更有認識。讀了〈鴨窠圍的夜〉及〈桃源與沅洲〉。選讀〈鴨窠圍的夜〉是因為楊牧在〈胡老師〉一文中有大段引述。讀完了深覺這是一篇難得一見的好文章,將鴨窠圍的一夜繪影繪聲地描述,無論寫過路人的寂寞或水色燈影均見功力,朱自清〈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的聲光河影及所謂「道德律」的嘮叨糾纏,實在給沈的包容厚實比下去。

明代散文選注 岳麓書社

主要讀歸有光與張岱的散文歸有光的散文溫煦厚實,〈項脊軒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俱感人。張岱較逞才雕琢,但仍是大家手筆。〈西湖七月半〉才氣驚人,〈湖心亭看雪〉則以簡筆寫濃景,而「舟中人二三粒」之用「粒」字,文末以舟子之言作結,俱妙。

《散文教室》 陳義芝編  九歌出版社

選台灣十二散文家,分別為楊牧、余光中、簡媜、林文月、陳列、王鼎鈞、張曉風、阿盛、陳克襄、黃碧端、陳冠學及莊裕安等十二家。陳義芝選文標準亦參考了一張作家(共三十多人)推選名單,故亦有一定的代表性。所選之作家以楊牧得票最多。重讀他的文章(〈六朝之後酒中仙〉),確是行文瀟灑之作。我對很多所選作家認識不多,林文月最近看了她幾篇文章,只覺爾爾,但此選本所選之篇什,均可一讀──〈溫州街到溫州街〉寫臺靜農與鄭騫老師之交誼,情堪動人,亦側寫台北大環境(亦宜乎人文環境)之變遷;〈江灣路憶往〉寫昔時上海生活,擬蕭紅《呼蘭河傳》筆法,亦生動多姿。此集到目前為止的最大發現為阿盛,他的幾篇文章甚為渾厚耐讀,文筆雖不是我最喜歡的類型,但其對城鄉之沉厚樸實感觸及對往昔之深情,殊堪動人。所選篇章為〈廁所的故事〉、〈稻菜流年〉及〈墜馬西門〉。其中〈稻菜流年〉以田鼠與地角起興,寫父執輩之生存哲學,前後呼應,堪稱傑作。〈廁所的故事〉寫廁所演變,生活味濃,亦充滿鄉野樸實童趣。〈墜馬西門〉寫法最獨特,可能是一篇訪問(阿盛為《中國時報》作事)的實錄,因全篇以第一人稱來講述一名來自鄉間的妓女在台北掙扎生存的事件。文筆是可信而動人的,可惜所敍之事流於濫調,人物亦甚為典型,未臻深入。

2005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