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5日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接受預購




【讓2017年的初晴跨到2018】|鍾國強最新詩集預購

鍾國強最新詩集《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即將出版,自即日起至1月2日,讀者可通過以下表格用優惠價預購詩集,同場加映以套裝優惠價購買《字如初見》、《生長的房子》:
A.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優惠價78元 + 11元 (本地郵費)
B.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字如初見》套裝優惠價150元 + 22元 (本地郵費)
C.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字如初見》+《生長的房子》套裝優惠價220元 + 37元 (本地郵費)

詩集預購表格:https://goo.gl/mt1Bk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誌記過世的母親,山水十疊,哀喜七察。而房子有情,一如草木,出故土,入異域,文字亦如往事歷歷。際此城天末涼風,詩也在在追問:君子意如何?噫嚱君子何在?雨餘心懷,無妨文字明亮。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此為作者第八本詩集,收二○一五年至二○一七年間詩作六十三首,既承接散文集《字如初見》裡對過世母親的懷想,也延續復刻詩集《生長的房子》裡對生活事物的剎那觸感,一併連讀,即展開了「物詩」的全景圖。詩人內省自持,同時以明亮文字映照我城風雲色變,仔細讀來,一如沉穩的呼吸,輕撫日常燥動與憤懣,讓人牢記原初的悸動。

「母親抱恙居家靜養時,也是庭前黃皮樹日漸殘損凋零的時刻。但我仍能時刻記著那龐沛雨水中纍纍重負,以及雨霽時果實凝聚著的點點晶瑩透亮的水珠,髣髴時光就此、長此凝住。」——〈雨餘心懷,明亮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簡介
鍾國強,香港出生及成長,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曾獲第十二、第十三屆青年文學獎新詩高級組冠軍、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文學藝術)等獎項。著有詩集《圈定》、《路上風景》、《門窗風雨》、《城市浮游》、《生長的房子》、《只道尋常》、《開在馬路上的雨傘》,散文集《兩個城市》、《記憶有樹》、《字如初見》,小說集《有時或忘》,文學評論集《浮想漫讀》等;其中《門窗風雨》、《城市浮游》、《開在馬路上的雨傘》分獲第六、第七、第十四屆香港文學雙年獎新詩組推薦獎,《生長的房子》、《只道尋常》分獲第八、第十二屆香港文學雙年獎新詩組首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作者:鍾國強
出版: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版次:2018年1月初版
ISBN:978-988-13752-9-2
定價港幣88元/台幣360元
建議分類:(1)現代詩(2)當代文學(3)香港文學

2017年12月14日

城門開兩路,字雨記浮生。























城市浮游
門窗風雨
開在馬路上的雨傘
兩個城市
路上風景

字如初見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記憶有樹
浮想漫讀
生長的房子

2017年12月13日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即將出版


封底簡介:

誌記過世的母親,山水十疊,哀喜七察。而房子有情,一如草木,出故土,入異域,文字亦如往事歷歷。際此城天末涼風,詩也在在追問:君子意如何?噫嚱君子何在?雨餘心懷,無妨文字明亮。此為作者第八本詩集,收二一五年至二一七年間詩作六十三首。
























2018 1 月面世
水煮魚文化出版
HK$88 
NT$360
即將接受預購
敬請留意

2017年10月22日

2017年10月16日

作品與人格


「若你遇到你討厭的人寫的作品,你會怎樣評選?」
「若那作品真的比其他參賽者的好,當然會給他最高分。」
「這樣看來,藝術和人格並沒有什麼必然關係……」
「不對,若他的人格好一點,相信他可以寫得更好一點。」

2017年8月3日

買一送一(限時)


【買《字如初見》送《記憶有樹》】

優惠只限一星期,送完即止。

・作者最喜愛的兩本散文集簽名本,現僅以 HK$88 (連郵費) 接受郵購

・優惠至 2017 年 8 月 9 日止



郵購請聯絡:
1.「寫自營」網店:https://www.facebook.com/supportwritersdirectly (選「訊息」項);或
2. derek_kkchung@yahoo.com.hk

【海外訂購】請聯絡以便報上所需額外郵費。

感謝支持!

此外,您亦可繼續以【寫字營價】郵購各單本,包括:《生長的房子》(詩集、修訂新版)、《有時或忘》(小說集)、《開在馬路上的雨傘》(詩集)、《只道尋常》(詩集)、《兩個城市》(散文集)、《路上風景》(詩集)、《圈定》(詩集)等。

2017年6月27日

字,如人,若只如初。

——《字如初見》後記



寫散文已有一段日子。很多時候,發覺它比詩更適合我,因為沒有那麼警覺,沒有那麼在意。

我常暗地裏嚮往一種不動聲色的文字,將一切化入其中,尤其是不在文字上,而在文字背後,雖寄於文字卻能超越表相的,廣納的心懷與乎流動的感情,等等。寫詩,即使我的詩風已走向沉潛的路,但還不時失諸太自覺,太自覺於一種分行的模式與節奏,以及腔調。散文讓我更能把形式的干擾減至最低,更能讓敘事與抒情帶引我徐徐向前。這種寫作,我名之為一種文字的散步。

散步就好。

沒有爭競之心。沒有目標。

隨意所至。儘可走別人眼中的岔路、歧路、寃枉路。

甚麼也好,總有你的腳步串連。

即自信。所看的就是這些。所看的也可能反而更多。

散步需要技巧嗎?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散步方式。於我,所看重的毋寧是那個散步的人。

《字如初見》是我的第三本散文結集,書名來自我寫了八個月的報章專欄(由二零一三年八月至二零一四年四月)。這是我第一次寫報章專欄,每星期一篇,不大感到交稿的壓力,所以也算寫得愜意舒徐。專欄有字數限制,我的方法是信筆由之,經常寫到超出字數所限。我的處理也同樣簡單:超出字數的歸我(放在網誌上),削字適欄的歸他們。這次結集,取用的當然是那些文字的原初了。

書名半取自納蘭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見」。文字,如物,如人,若只如初見,該有多好。

此書收錄的不盡是專欄文字。許多,來自我的個人網誌《生長的房子》。相對於專欄,我更偏愛這些顯得更隨意,或因人、因事、因情而即時起興的文字。編校此書時,我常為其中一些片段而出神——畢竟,我在不自覺中也寫出了這些,寫到了這些。而與其說是文字所至,毋寧歸諸心神所驅。

散步有跡可循,心神所遇卻只能劃入神秘境域。

我想我是幸運的。

謹以此書獻給離世一年的母親。我會記得跟着她,伴着她,扶着她走過的路。在田野,在村鎮,在鬧市,在老家,在醫院,在山林。

在地上。在天上。

若只如初。如初。

二零一六年十月七日
刊於《香港文學》2017年6月號


2017年6月23日

沒有手機的詩人




















我不知道你曾經往哪裡凝視
你不知道外面雲的變化
沒有人帶了塵埃和雨意進來
倉存減去了一些
一些數字和通道的虛位
你翻開手掌
山路和谿谷
存念的人不需要你的按鍵

語言也不需要
你可以委身在一個流動的箱子裡
看葉,看水流,看人
孿生一個在對面凝望自己
恆常關門
也順道把一些人的窗戶打開
如果可以
如果可以在街角的長椅獃得夠久
你會知道雲的去處
在家裡的人會嗅出你
草葉,啤酒和尿臊的氣味

關上的只是數字和條碼
你看著光線浮游
塵埃點逗
空氣中有一種生生的氣息
擁擠中不斷綻開空無
空無中有人
在過道裡沒有形跡
目光落處
卻可以撿拾
那氣息
如果

如果
就是可以
秘密的本子可以不需要
也不需要陽光去翻譯
你流動
對一切抱希望
卻一無期望
又是星期一了
還是那一塊錶
還是沒有手機
你開門
把人們帶到他們想去的地方

2017.6.22




















看完《Paterson》後想起此城一位也(曾經)是沒有手機的詩人。
「對一切抱希望/卻一無期望」,來自美國詩人 Ron Padgett 的詩句:
“Hope for everything. Expect nothing.”
(這句電影沒有引述過。)
Paterson》用了很多 Ron Padgett 的詩,都很好。
如果能多引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的就更好了。
This is just to say 很大路,或許能讓同居女友(以至觀眾)喜愛的就是這一類詩吧。
So sweet. And so cold. 
說起來,那女友真是那麼喜愛詩嗎?為什麼就記不起男友寫下的一些詩句呢?
還有 Frank O'Hara ,為什麼不多說一下?
喜歡詩無韻,多於有韻,也講得太少了吧,還沒有切中要害呢。
最後遇上的那個日本人,說翻譯就像穿上雨衣淋浴。但為什麼不讓他用日文讀一首他自己的詩呢?來 Paterson 若只為朝聖就太不是詩了,Ah-Ha
還是男主角那巴士司機老實些,或平實些。
還是喜歡用筆一字一字寫在本子上的感覺。
不要用電腦,不要FB,更不要用手機。
可以嗎?



2017年6月21日

在科學面前,能不謙虛點嗎?

——難以理解的「反疫苗」說法

在科學面前,我不得不謙虛與務實,凡事求真求證據(慎防不科學的片面證詞,以訛傳訛),也尊重醫學界一直以來的付出與貢獻。所以,看過雙方有關疫苗利弊的爭論,考慮人我與公共健康保障,我還是寧取打疫苗(Herd immunity 的重要其實不難理解吧,即使對我這個文科人亦然。誰想做 Free rider 呢?! )。我的子女當年都打了所有疫苗針;今日再有選擇的話,我也會一樣。這不獨是風險評估與個人選擇的問題,最重要的,還是一種處於擁擠人間的社區責任感。

而看得更多雙方的爭論,也看到不少人面對「科學」的態度,先不說以非專家的有限知識、單憑少數者未經驗證的經驗去動輒論斷、質疑堂奧森嚴、講求客觀實證的醫學報告,單是講求簡單的邏輯與論證,所謂「反疫苗」人士的種種「說法」和反科學的「態度」,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而在這事上,傳媒的取態也很重要。在這事關緊要、事涉市民健康福祉的事情上,為什麼有些傳媒就不能選稿嚴謹些呢(片面胡言、不盡不實的說法真是會害己害人的)?或至少,也可以「平衡」報道一下雙方的說法吧。但以某報所見,卻一直以來,盡是一面倒之詞。

不禁又想起魯迅的《明天》:「中焦塞著」、「這是火克金」⋯⋯何小仙這些看以有些說法的話,到底還是救不了單四嫂子的孩子。

2017年6月10日

對今期ADC計劃資助結果的質疑


香港藝術發展局(ADC)今期計劃資助(201671日至1231日)在「文學藝術」範疇的審批結果,暫以目前所見情況而論,實在令人無比詫異。

我的詩集出版計劃《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固是落選者之一。本來一本書不獲審批,事屬尋常,除了因為書的質素未符要求外,每期的競爭情況也有異,箇中變數也多,不能一概而論;我的詩集可能在部分審批員眼中真的不夠好,但我寧願相信它們是交上了華蓋運,因為十五年來我共申請三次,連這次在內,兩次申請不成功。上次申請不獲批是2010年時的《只道尋常》,後來該書在2013年卻僥倖獲得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命運的變化若斯。

但這次除我之外,還陸續發現一些寫作經年、作品已達到頗高水平的寫作者都被摒諸門外,情況就令人有些擔憂。而情況也不獨是詩集,小說集的申請也一樣。到目前為止,所知的個案已有七、八宗,仍未見有什麼朋友的出版申請是獲得通過的。以我所知,有一家出版社的多項出版申請,只有一項成功,跟前幾期大相逕庭;而一位寫作經年的詩友,前四本詩集都能成功獲批,今次卻落選了。而最讓我感到遺憾的是,好些寫作人還是第一次出詩集(或詩/文集),他們寫作有年,作品質素也佳,卻不幸遇上ADC這盆冷水。

究竟今期能成功申請的是什麼出版物或計劃呢?會不會有很多大型計劃「蠶食」了個別書的出版資助呢?要等ADC在其網頁上發佈,恐怕也會是在半年之後了。

或許,ADC上一期的計劃資助結果http://www.hkadc.org.hk/…/uploads/Grant_Re…/PG_2016_0106.pdf)在這時也不無參考價值:我花了一些時間統計過,是期「文學藝術」項下共批款項總額 HK$1,284,700,詩集批出四本,合計不足十萬(HK$97,000) ,佔總額 7.55% 若連《聲韻》的「詩歌音樂節2017 (批出 HK$41,500) 也計算在內,有關詩集及相關活動的批出總額也只不過 HK$138,000,佔10.78% ,連一個《香港文學書目續編 1996-2016》的出版計劃(批出HK$148,200) 也不及。(對不起,無意冒犯其他計劃,但我不是資料控,也覺得這些應由具備資源的大學來做,或可做更省錢的網上版;至於其他的,就不一一了。)

上期的情況雖然這樣,但總比201071日至1231那期的計劃資助結果http://www.hkadc.org.hk/wp-content/uploads/Grant_Recipients/PG_2010_0712.pdf)好多了。那期我申請的《只道尋常》落選,後來一查結果,赫然發現該期並不單是我的新詩集交霉運,而是中文新詩集在該期完全缺席,而獲批的舊詩詞集,卻有三本之多。我當時曾去信問過ADC,每書的五位評審員的總評分,如何跟另一書的另外五位評審員評比?而文類之間(如新詩與舊詩詞)又如何比較,是完全計算得分嗎?如何杜絕某文類中故意高評或低評的情況(跟審批員談過,如剔出最高與最低分可能是一法,但可能要增加審批員數量,加重成本,ADC或不肯為)?這些質疑,落在官腔與程序的大海中,最後當然是一沉到底、一點漪漣也不起的小石了。

2017年5月22日

字,如物,如人,若只如初見。






《字如初見》已經出版。

這是我的第三本散文結集(前兩本為《兩個城市》和《記憶有樹》)。書名來自我在《新報》寫了八個月的報章專欄(由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這是我第一次寫報章專欄,每星期一篇,約一千字左右,不大感到交稿的壓力,所以也算寫得愜意舒徐。

書名半取自納蘭性德的詞句:「人生若只如初見」。我將「只」換作「字」,心念:文字,如物,如人,若只如初見,該有多好。

此書收錄的不盡是專欄文字。許多,來自我的個人網誌《生長的房子》(即這網誌)。相對於專欄,我更偏愛這些顯得更隨意,或因人、因事、因情而即時起興的文字。編校此書時,我常為其中一些片段出神——畢竟,我在不自覺中也寫出了這些,寫到了這些。而與其說是文字所至,毋寧歸諸心神所驅。

集中也有一些寫得比較長的文章,感謝《香港文學》不時約稿及刊用。當然也還有另外一些刊物,恕不一一言謝。

這本書一如復刻版《生長的房子》,也是為了紀念離世了將近兩年的母親。

若只如初。

如初。



詳見豆瓣《字如初見》書目


《字如初見》散文集
2017年5月初版
練習文化實驗室出版
售價:HK$88  NTD 360 



2017年4月2日

文字會飛嗎?──讀鍾逆小說集《有時或忘》

撰文:張詠梅

本書為短篇小說結集,分為兩輯,第一輯的小說篇幅稍長,第二輯的作品較短,就像一幅幅人物速寫,或是一張張風景素描,以文字記下香港社會的不同面貌。本書內容與香港息息相關,基本上取材於香港社會,作者往往在小說中追憶香港社會過往的美好生活片斷,人物大多取材於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描寫他們悲酸無奈的生活,被殘酷現實壓迫下的痛苦與反抗。作者嘗試以文字描摹人生與社會,在第一篇〈請小心月台空隙〉中以富於象徵意味的文字寫下對於文字的期待與困惑:

「我也會飛嗎?我從老師身上學到的本領就只餘下文字了。像麻雀腳跡的、倉頡留下來的文字。文字讓我寫起那些不盡不實的廣告文案,也寫下那些讓人以為是真實的文字。那些文字,如今就是那些錯落在偌大操場上的疑問,此刻只會在地上蹦來跳去,下一刻,真會飛嗎?」

本書充滿懷舊氣氛,〈迷魚〉中利用人物對話和情節,呈現出七十年代的流行文化符號,有外國電影《畢業生》和《阿飛正傳》;外國電影明星如德斯汀荷夫曼、占士甸、妮妲梨活;外國歌手和歌曲——Simon and Garfunkel 唱的《Sound of Silence》等,又有白燕和張活游主演的《義犬報恩》、余麗珍和鳯凰女的《無頭東宮生太子》、李海泉和李小龍父子的《細路祥》;戲棚裏上演的傳統粵劇劇目;小說中更插敘了猛鬼橋的傳說,與人物的命運遙相呼應。作者運用這些混雜的文化符號烘托出舊香港的氣氛,以文字為逝去了的時光留下一縷痕跡。

作者面對現代化的香港都市,往往在小說中表現出對機械化、商業化的抗拒。〈請小心月台空隙〉以聲音為切入點,以自然親切的人聲和冷冰冰的電腦合成聲音作強烈對比,當配音員日漸年老,已無法跟上現代的急促發展步伐,人聲無可避免被電腦合成聲音所取代,小說以配音員的遺孀憑聲音追憶亡夫的情節,寄託對於過去美好人情的追懷和嚮往。〈影樓〉中的靚叔一絲不苟地為照片上色,修理鐘錶的德叔堅持只用原廠的零件,〈麻雀冬至〉中的徐伯為客人手製麻雀而特意去研究不同字體等,作者著意突出逝去時光中小人物的敬業精神,在現代化的洪流沖刷下,數碼科技大量普及,經營影樓、手製麻雀與修理鐘錶都已成為夕陽行業了,就像那個訂購手製麻雀的客人最終沒有來取貨。但是,作者仍舊懷念這些充滿人情味的人際關係,就如文中敘述:「德叔從沒有記錄甚麼,也從沒給客人發收據,但他清楚知道每一個客人的手錶是哪一塊,之前出了甚麼情況,到現在又是甚麼情況。」彼此互相信任關懷,並非現今商業社會純粹的利害關係。

在時代的巨輪面前,處於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最容易被輾壓,就像〈影樓〉中的靚叔和德叔、〈麻雀冬至〉中的徐伯,還有〈殺狗記〉中被騙的妓女;〈福盛伯〉中的福盛伯的雜貨店生意愈來愈差,大商場取代了小店,徐伯的樓梯小店和靚叔的影樓最終會在這個城市失去蹤影。面對現代都市,作者看到的是〈喜鵲和漫天灑下的鐵枝雨〉中喜鵲與建築工地爭奪生存空間,〈可能是最後一隻翠金鳥〉中被建築工地趕走的翠金鳥,能夠適應時代的是〈康港生〉中做人只講利益,不講原則的康港生,作者直接表示「康港生這人的樣子不大記得了,否則在街上碰見必會揍他一頓。」從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社會關懷。

作者嘗試不同的藝術形式與手法,從不同角度反映小人物的命運,從而折射出香港社會的變遷。正如前文所言,作者以文字凝成一道道風景,期望文字可以引領讀者飛翔,感然到想像的美好,對理想的追求:

「靚叔抱著孩子,坐在藤椅上。突然河馬從花磚地上冒出來,把他們的藤椅弄翻了。他們就拍翼飛了起來。他們原本是鳥,但一瞬間就變成了蝴蝶。一大一小的蝴蝶,雙雙飛到鹿角的森林中,飛到大象高舉的鼻尖上,然後他們就把七色逐一從翅膀上揮掉,揮落到底下千姿萬彩的不同世界裡,直至自己的身體變成完全的透明,無有色彩,無有聲音,然後他們就一先一後,繞過黑布幕,飛進那木匣照相機裡去了……」

——刊於《香港文學》2017年3月號

2017年3月2日

英譯十首



Photo Credit: Mr. So Photography


《穿山甲》(Pangolin House)中英雙語國際詩歌網刊今期冬季號選譯了我的十首詩作,計為〈非靜夜思〉、〈米〉、〈橘子〉、〈油〉、〈織草為蜢的人〉、〈馬纓丹〉、〈電腦寫作〉、〈葡萄〉、〈聲音〉、〈船程〉、〈分傘〉。感謝詩人史春波及美國詩人 George O'Connell(喬直)的悉心挑選和翻譯。

這十首詩出自我較早期的詩集,包括《圈定》、《《路上風景》、《門窗風雨》和《城市浮游》,大部分是我較喜歡的詩作(雖然譯者的一些選擇讓我感到有點意外);而慶幸的是,沒有跟較早前別家的選譯有所重複。

詳見《穿山甲》今期內容
https://pangolinhouse.com/issues/winter-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