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

懶說


年多前寫過一篇短文,稱許何樹顯的〈我們在公園旁邊紀念這個晚上〉。因不是甚麼嚴格的評論,也就不加甚麼解說。有好事者在某一論壇諸多惡評,靜了一回,近因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又再頒獎(跟何樹顯奪首獎無關吧),有人再添疵議。本沒甚麼,他們自有其獨特慧眼,只是奇怪他們為何不直接來這裡留言批評──所以,也還是一如既往,不會,也懶得向他們說些甚麼。

2013年10月27日

邊緣亡失


從歐洲回來,花了好幾天才適應時差。是適應了嗎。呆在雲上髣髴停滯了的長夜裡守著一圓窗,然後翛忽迎來比平日走得更快的日影是幻覺嗎。

今天下午一個人到太古城看《引力邊緣》(Gravity)。頭十八分鐘是一氣直落的長鏡頭:在大氣以外,一邊是絢麗無比的地球,一邊是黯黑神秘的太空,人處其間,失重,萬無引力。第一次上太空的醫學工程師Ryan(珊迪娜布洛飾)埋頭修理太空望遠鏡,執行最後一次任務的資深太空人Matt(佐治古尼飾)則不斷圍繞探索者號漫步。聲音,都隔著一層玻璃罩。來自地球的聲音,則在說出無邊太空中微微跳動著、變化著的一絲脈搏……

然後是一場意外。俄羅斯擊落衛星造成碎片連鎖反應,高速襲向發現號。一切都來如迅雷。Ryan瞬間失去同伴,失去聯繫,在太空中飄浮。鏡頭在她頭盔內隨她打轉,讓我們也如她一樣惶惶失去方向。

是的,無有上下,無有左右之分。要生存,就要在迷失中及時找到一點憑藉。「甚麼也好。甚麼也好。你看到甚麼?你看到甚麼?」這是空間的傷口。呼氣,血滴,凝在玻璃的圓面上。要從傷口中迅速找尋出路。或不找出路。就如Ryan說自己多年前知悉失去女兒的時候正在駕車,從此便陷在那種不讓它停下來的速度中。這是時間的傷口,在高速中也一直無法癒合。

看完電影後走到鰂魚涌街頭。二十年前的腳印好像還在。人群還在,只是你還有失群的感覺。我隨手拿著手機拍下一些甚麼。生滾粥店,油器,梗房出租,七重天餐廳,沒有內容的地產舖廣告,不知通往何處的長梯,水渠蓋,遊樂場的飛機,商業中心的朱銘雕刻。你在那些年還嗅到煙草公司的煙草味,看到磨刀老人擺動著生鏽剪刀般的雙腳。還有,花檔的人在剪花。我老是遠距離的拍攝。他們坐在門口,一時看看花,一時看看字。很久了,一個顧客也沒有。他們在等待甚麼呢。燈紅了又轉綠。人走了。走到那邊人潮洶湧的地鐵站鑽到地底的金屬聲裡亡失了方向。

「有時我走到山邊看石,學習像石一樣堅硬。生活是連綿的敲鑿,太多阻擋,太多粉碎,而我是一塊不稱職的石,有時想軟化,有時奢想飛翔。」人在地上便想飛翔。你從一切都粉碎了的太空回來,落在湖底,脫下沉重的太空衣,隨青蛙浮上水面,親親泥土,然後站起來,蹣跚地,向前。尋回了重量,方向也是嗎。生存的空間無有上下。這時猶在燃燒的碎片幸福地劃過湖上的天空。

20131023

―─刊《新報》副刊「字如初見」專欄,20131026

2013年10月20日

倫敦尋書


倫敦不易遇見書店。偶然碰到一家,走了一圈,以為沒詩集賣,問店員,方知在地庫,最後買了希尼的《人鏈》。

其實最想買二手詩集。晚上搜網,得悉Charing Cross Road有多家,翌日便去那兒碰運氣。大的一家僅有一小櫃,且是價昂的古本;小的一家門口雖放了好幾箱,劃一只售一鎊,可翻檢數遍,全是殘舊的大路書。本以為空手而回,誰知到了最後一家,發現地庫竟有三大櫃詩集,於是滿心歡喜買了葉慈的《詩全集》和休斯的《生日書簡》,每本近乎全新,要價不到四鎊,這樣的價錢,在唐人街只能買到半碟乾炒牛河而已。

說來也巧,回港後偶讀也斯的〈路過倫敦〉,忽見這幾句:「我走到查寧交叉道/八十四號不過是薄餅屋/我不該太相信電影的世界/…/不過我改變了/倫敦也改變了/還是有好的書店/就是沒有我現在想找的書/…」查寧交叉道、書、改變,都讓我雙眼放光。也斯沒找到他要找的書,我卻沿這些詩行,找到了1987年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84, Charing Cross Road》。

電影講述紐約作家海倫尋購英國文學舊書,得到倫敦一家舊書店店長法蘭克的熱心幫忙,兩人因此通了二十年書信,雖性情互異卻因文字而拉近距離,情愫漸生。海倫雖曾想過往倫敦一見,唯因經濟困頓打消念頭,讓法蘭克空歡喜一場。電影一直含蓄地表達這種發乎情、止乎禮的情愫,這亦是電影最動人的部份,尤其是當法蘭克讀信後得悉海倫不能前來的時候,以及看見一名從美國來的女顧客而以為她可能是海倫而最終也是失望的時候。當他失望時,他讀詩──鏡頭凝定書頁,竟是葉慈!我忙打開我買下的書,找到了這首He Wishes The Cloths Of Heaven:「假如我有天國的錦緞,/繡滿金光和銀光,/那用夜和光和微光/織就的藍和灰和黑色的錦緞,/我將把它們鋪在你腳下:/但我很窮,只有夢;/我把我的夢鋪在你腳下;/輕輕踩啊,因為你踩的是我的夢。」(楊牧譯)

這無疑是雖窮卻因夢而富足的一種對愛情的寄望。但後來法蘭克因手術意外猝逝,兩人註定終生不見。但見了面是否一定更好呢?突然我驚訝於另一個巧合,另一對因文字而生的英美情緣,另一本我買下的書──休斯與普拉斯這對英美詩人眷屬,結縭七載,卻以普拉斯自殺告終。飽受世人責難的休斯,35年後始打破緘默,出版了這本致亡妻的《生日書簡》,然而他對普拉斯的死亡、對自己不忠所負的責任卻依然迴避掩飾,顯然有負詩的忠誠。

20131015

─刊《新報》副刊「字如初見」專欄,20131019














(註:刊於報章之文章因篇幅關係,有時會有所刪削或移行。一切當以貼文為準。)

2013年10月13日

巴黎問路


Photo by Derek Chung
在巴黎,還是經常問路。身處像蛛網一樣的地鐵固然要問,身在陽光大道中,也因手上的地圖照顧不了小街的細節而不得不問。

巴黎也不比往時。以前曾聽說巴黎人傲慢,若你不懂法語,他們是不大理會你的。如今他們都肯用英語跟你交談,尤以年青一代為然。記得我們離開巴黎的時候,在蛛網的中心巴黎北站拖著行李趕搭前往戴高樂機場的火車,好不容易才找到出發的月台,因之前曾有錯乘對頭車的經驗,為慎重計,故在上車前截住一個戴著耳筒的年輕人問:往CDG是這趟車嗎?他摘下耳筒,沒有絲毫不悅,回說是下一班,這班車是開往另一個地方的。我們完全沒有估計到同一個月台會有不同目的地的班次,所以特別感激他。他在上車前還特意回身看看我們還有沒有其他疑問,然後才消失在沸騰的人聲和掩映的身影中。

Photo by Derek Chung
當然我們有時也不想多問。看地圖辨路徑絕對是旅行的一種樂趣。有一次遊罷鐵塔,想徒步前往拿破崙墓和羅丹美術館,卻又一次為過於簡略的地圖所欺,停在多重交叉路上猶豫。這時有一位老太婆走過來,好像問路的樣子。她看著我們手上的地圖,說了一大堆我們聽不懂的法語。我們指著地圖上的目的地給她看,她燦然一笑,像發現了甚麼般喜悅。我們以為她跟我們同行,便一起找路徑。她看了看地圖,便忙著查核路牌;又按鐵塔的方位比劃,好確認哪個方向比較對頭。怱然我發現指示牌上有Tombeau de Napoléon,告訴她,她比我們還高興,邊點頭邊巴拉巴拉說話。我們雖聽不懂,卻知道路是找對了;但上路時卻見她沒有跟上來──這時我們才恍然她只是熱心幫助我們找路而已。

Photo by Derek Chung
另一次是在St Lazare車站,也是在我們離開巴黎的時候。我們在繚亂的RERMetro系統裡一時找不到前往巴黎北站的月台,便見一位老太婆主動走過來,用法語說著類似Gare du Nord的名字。我連忙點頭,她便為我們指認月台的方向。原來她也同路。在車廂裡站著握著扶手的她還說了許多話。我不知道她知不知道我們聽不懂她的話,但她看來毫不在心,像是為了堅持著一種責任似的一直在說。我一邊點頭,一邊暗暗仔細膲她。簇簇的銀髮。深陷的皺紋。略長的鼻樑上架一副圓框銀邊眼鏡。臉上淡淡的,平和的,沒有太多表情。這時,我不禁想起下午在羅浮宮看到的大理石雕像,也是同樣的神情,在我們怎也走不出的迷宮中,在四處是美的過度溢出中,我看到了一種堅定地待在那兒淡然散發的光華。


2013109日記

──刊於《新報》副刊「字如初見」專欄,20131012





2013年10月10日

這日子,2046


















把旗升至
神二十一的高度
今天是我們唯一
不見它的日子

從尖沙嘴走到中環
佔領人民路上
一顆迄今
仍未打開的核桃

維穩港的腐魚跳上
活化的交易廣場
保薦一大夥健全國企
保外就醫

南丫的沉舟側畔
過了千份報告
議事堂高舉榕樹頭
不再著地的氣根

人面浮著盛世
突然照亮
兩制歷史博物館
九十七頭雕像

把旗升至煙花的高度
把星星的眼睛
燻出五行
民調,再也不會下降

的雨


2013924日稿
刊於2013101《明報》

圖:十月四日在巴黎龐比度中心得見這幅由法國藝術家Gerard Fromanger 1974年所創作的En Chine, à Hu Xian in China, at Hu Xian),正好用來對照此詩。



2013年10月9日

英倫時間


Photo by Derek Chung
早上八時半,飛機終抵達Gatwick機場。走出海關,即感到比預期寒冷。還未決定用甚麼途徑往市區,只好問訊於旅客服務處。那服務員十分耐心,詳細比較如搭乘National Express如何如何,搭乘Easy Bus又如何如何,在哪兒轉乘地鐵或的士,等等,又在我的地圖上劃線指說,時間在他那方面好像完全不成問題,不像遠在另一方的那個住久了的城市那麼講究效率。我也不趕時間,選擇了票價較便宜的Easy Bus。誰知到了站頭,那個大塊頭司機竟說要先買票,我說服務處言明可於站頭買票,他喃喃否認,跟著又說如果一會訂了位的人沒來,那兩個僅餘的座位便是我們的。但我們明明是三個人。問他下一班何時到,他說二十分鐘後。我們唯有回到大堂,再問服務處。那服務員說才不是這樣的,他們做得也太過份了,他也反映過,但情況卻沒改善。於是他提議搭乘National Express,還沒有那麼快有車,你們還有時間到大堂喝一杯咖啡。

Photo by Derek Chung
對的。時間我們是有的。在酒店放好行李,我們慢慢走到Euston Road找兒子將會入住的宿舍。地圖說在附近,可拐來拐去就是沒踪影。唯有問路。首先是個高個子,他把我的地圖拿過去看,再抬頭環看,若有所知,忽又搖頭,說他其實不大清楚,想幫忙,但沒法,很抱歉。我說我們感謝他才是。感謝他,因為他的認真,讓這裡的空氣變得有點不一樣。跟著我們問一個走過來的女學生,她也不大清楚,但憑地圖,很有可能在那個方向,說時回頭一指,靦腆笑著,那英語聽出是日本口音。後來我們在相反的方向找到了。但她也真的幫了我們的忙,因為她的笑容和溫婉,讓時間再一次不存在,沒有延誤,只有發現。

Photo by Derek Chung
就像我們發現走路的好處。這兩天,我走的路比在香港一個月的總和還要多。翌日我們沿泰吾士河堤岸走,從泰特現代美術館走到倫敦橋,再走到聖保羅大教堂。黃昏的光像在慢慢調和著河岸保留了許久的建築物,教我們感覺步行最能與那美好的時光同步。於是我們從Cannon Street走到 Fleet Street,再走到柯芬園。柯芬園前一天到過,但要走回去卻有點難,於是問路。他初而聽不見,及至我們再用話攔他,他聽見了,回頭走過來,先說自己不好意思。我們在柯芬園再問怎去唐人街,又問了兩個人,都說得很詳細,直行,轉右,再轉左,最好先穿過甚麼中心,等等,及後若有所悟,又趕上我們補充一些甚麼,差點像要帶我們前去的樣子。我們一路微笑著,天已黑了,唐人街那邊亮著的無數紅燈籠,是原來的樣子還是已有改變呢?

2013929日記

──刊於《新報》副刊「字如初見」專欄,2013105



2013年10月8日

情約半生


兩個星期前看過這電影,細節好像全忘了,腦海只殘留男女主角不斷說話的光景:在希臘的小島,在車廂,在歷史遺跡,在朋友為他們訂下的酒店,他們都不停地說,說往事,說前途,說激情,說不忠,說愛與不愛,犧牲或不犧牲,說了許多,也吵了不少,但他們都聽到了對方的話嗎?

沒有看他們的前身。據說那兩部名為《情留半天》和《日落巴黎》的電影,兩人也不斷說話。十八年前是一夜情,九年前是婚外情,如今,他們終於走在一起,誕下了孿生女兒。電影一開始,記起來了,孿生女兒在車廂後座沉睡,兩人在前座不斷說話。鏡頭一直凝定,儘讓他們說下去。暗湧就在瑣瑣的話語裡嗎?據說,男女主角參予了對白的編撰,也加入了他們自己的一些東西。這就是了。看電影時儘管不大耐煩那些對白,也還是可以一邊看,一邊想及自己的事情,例如把希臘想成此城,把遺址想成明天一個艱苦構築或草率推倒的決定──另一個不選的決定會如何?再來十八年或一生恐怕也沒有答案。

或許因為習慣了無言之言,深信最好的表達方法是讓事情自身,或情寓其中的景、物說話,所以看這部老是喋喋不休的電影總是不以為然。我以為,那種說話的泛濫其實正在不知不覺間惡化了那段關係。愛不是說出來的。不愛也不是輕易說得出口的。但沒完沒了的說話,柴米油鹽的一浪接一浪,便會讓那些本可醞釀積藏得更久、好讓有足夠空間轉圜的思慮過早地脫口而出。當聽見她說:「我已經不再愛你了。」我便悚然一驚,不是因為她太容易說出口,而是因為我突然察覺到話語流動中那種翛忽起伏的無端──那毅然的拒絕,那憤然的關門而去,髣髴全築在話語的浮沙上。而電影的編、導、演,正在那兒看似漫不經心其實卻極其刻意地經營著這浮沙。看著看著,偶一不慎,便會陷落其中,把自己的事情、經驗疊影其上,印證那些輕易吐出的話語和所謂金句是如何正確和觸動人心。

因此,在長日滔滔裡偶來一鏡借景喻托,便教人精神一爽了。然而,本以為可在黑暗中靜靜感受,誰知也是奢侈。女子面對落日,竟幽幽地說:「還有,還有……沒有了。」有人說那是隱喻愛情在現實中的消逝,我只知道,此喻已夠陳套了,竟還要宣之於口。

還是在希臘取景最夠意思:不在於選取神話起源地把愛情去神話化,而在於話語的泛濫,最宜發生在時間極其奢侈的渡假小島上,尤其是這個曾因開支浮濫太過而差點破產的國家。

──刊於《新報》副刊「字如初見」專欄,201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