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0日

《生長的房子》復刻版後記


復刻版《生長的房子》,2016

1

其實一直都有復刻再版《生長的房子》的念頭,只因這本書在坊間早已絕跡。《生長的房子》是我的第五本詩集,主要收錄我在 2003 年至 2004 年間的詩,合計 39 首。這兩年可能是我詩情最龐沛,也是寫得最行雲流水、最愜意的時期。今天回顧,我仍十分感念這兩年的遭際以及從詩與詩友處的所得。十二年後復刻重印這本詩集,於我無疑饒具意義。


2

2004 年青文書屋版的《生長的房子》印了一千本,其實還沒有賣完,只不過青文書屋主人羅志華君於 2008 年初以身殉書,那些在青文書屋結業時還沒有賣完、暫時寄存於貨倉裡的《生長的房子》,便連同少量的《城市浮游》和《門窗風雨》一起隨他而去了。青文書屋後期雖因羅君經營不善,作者自資出版並在他店裡寄售的書他大都「認數不找數」,但整個青文時期可能是詩集及其他文藝書籍得到「最好待遇」的時期:不僅擺放在門口、結賬櫃枱、「豬肉枱」等多個當眼位置,而且永不下架,永遠有貨(除非售罄);比對現在文藝書籍銷售發行處處受制的窘困境況,那時無疑還有一種讓人懷念的窮風流。

所以這次再版《生長的房子》,也算是重回刻印一種美好的日子。


3

當然,最重要的,是以此反覆映現的時光刻記,懷念去年離世的母親。


青文原版《生長的房子》,2004


4

這裡得簡單交代一下:這次再版,整本書我都沒有作出甚麼重大改動,只不過在校稿的時候,改正了幾個錯字,並順道修訂了一些字句。這些修訂為數不多,有些是為了用語的統一,有些是出於語氣的調節(這個可能會很主觀),有些則是把一些名詞改回原初習慣已久、更有親切感的稱謂,如「自行車」一律改為「單車」。此外,我還在舊檔案裡發現一首當時不知何故最後沒有用上的詩——〈蝴蝶〉,今日重讀,發覺還合己意,便趁此再版機會補回在最後一輯「眾生」裡。

也趁此機會再次感謝葉輝的長序,以及詩友孫維民、呂永佳、陳子謙的評論和王良和的對談(收在此書附錄裡);當然還有 Sandy Choi 別具心思的封面和裝幀設計。

雖然這些年來一直有復刻再版此書的念頭,但一直進行得並不順利。最消極的時候,更曾一度放棄。感謝所有曾經鼓勵、支持我的朋友;而對那些傲慢並施以冷眼的人,因為母親,我會學習原諒,或忘記他們。

2016 年 7 月 23 日記


訂購復刻版《生長的房子》可前往:
1. www.facebook.com/commerce/products/1380474265310698/
2. derek_kkchung@yahoo.com.hk

2016年12月14日

一直在寫,或剛起步

——鍾逆短篇小說集《有時或忘》後記






小說是我早年最想寫的文類,如果還要嚴格區分文類的話。

記得八十年代在香港大學讀書的時候,參加了港大文社,在研習班和創作班上最喜歡的便是小說;而又因為那時十分喜愛陳映真,所以起步嘗試寫小說,便有很多陳映真的影子(記得用了很多獨具風格的「陳體」長句、拗句,以及魯迅也很喜歡用的「伊」字)。這些少作,當然十分稚嫩,所以一篇也沒有保留下來。

畢業後陰差陽錯,一直便只寫詩,再也沒有寫小說了。

但小說的元素,現在回想起來,也還是一直如影隨形,依附在我越來越傾向散文化,以及以敘事為主的詩作上。

是的,我的詩比較喜歡敘事,也有可能是潛意識裡作為未能寫小說的一種補償。

這種「補償」的最高峰,或許便是 2002 至 2004 年間寫《生長的房子》的時期。那時除了寫敘事體、長句體的〈房子〉、〈水井〉、〈果樹〉等篇幅較長的分行詩外,還進一步向散文和小說傾斜,寫了多首跨越文類的「散文詩」,如〈石頭〉、〈家族〉、〈蟬〉、〈麻雀〉、〈毛蟲〉、〈地圖〉、〈齲齒〉、〈世界〉、〈書法〉、〈警察博物館〉等。




我暗地裡其實十分喜歡這種嘗試,嘗試在「詩」的名目下「偷運」散文和小說。有時候,我還會覺得我其實是「反」過來:我寫的不就是一種篇幅短小的小說嗎?不過是在裡面摻了一點「詩」的元素,或在敘事中摻了一點「抒情」的元素,而已。

反過來,再反過來⋯⋯其實也不用分辨太多。

就好像有一次,我把一篇作品投給《作家》(註),記得傳送時確有註明是「散文」,但到刊出時卻被編輯「歸類」為「小說」。或許編輯沒有注意到我的註明吧,但其實,他也沒有弄錯。

這篇便是寫於 2003 年的〈福盛伯〉。

那一年,我開始寫一些以人物為主的作品,如〈阿劉〉、〈輝哥〉、〈詩人K〉、〈黃老太〉等,方法很簡單(一如我寫詩的方法也很簡單),便是汪曾祺複述其老師沈從文的教誨:「要貼到人物來寫」,或用汪曾祺自己的話來說:「淳樸的現實主義精神」。

(沈和汪,跟陳映真一樣,都是我十分鍾愛的小說家。)

這些作品,都收在 2007 年出版的《兩個城市》裡;這書,隨俗被「歸類」為散文或隨筆集。

之後這些環繞人物來寫的創作又停頓了好一段時間;直至 2013 年,我才下定決心重新執筆,要把拖延已久,那些想寫而未寫的都一一寫出來。於是從〈請小心月台空隙〉開始,陸續寫出了現收錄於第一輯中、那些篇幅比較長的作品。

而在這幾年間,我也同時寫了一些比較簡短的作品。現把它們收錄在第二輯裡。

這本書,現被稱為「小說集」或「短篇小說集」,於我,也只是一種「權宜」。

有時覺得,我其實一直有寫小說,在寫小說。

有時覺得,這次,才是起步。






註:印在《有時或忘》一書中的〈後記〉誤記為《香港文學》,特此訂正。

2016年11月19日

《有時或忘》75 折訂購











【鍾國強第一本小說集限量 75 折訂購】

《有時或忘》(短篇小說集)
作者:鍾逆(鍾國強)
出版:練習文化實驗室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支持作者最直接方法:訂購限量簽名本】

定價:HK$98 
限量預售價(七五折):HK$73 
(加本地郵費HK$11,總額:HK$84) 

訂購請聯絡:
1.「寫自營」網店:https://www.facebook.com/supportwritersdirectly (選「訊息」項)
2. derek_kkchung@yahoo.com.hk

【海外訂購】
台灣:
空郵:HK$76.3;平郵:HK$27.5
新加坡/馬來西亞:
空郵:HK$76.3;平郵:HK$28.1


海外訂購可選擇 PayPal 付款,請聯絡查詢有關細節。

2016年11月7日

生長的房子 75 折特價預售







《生長的房子》(新詩集・復刻修訂版)作者現以七五折特價限量預售簽名本,詳情如下:

定價:HK$99 
限量預售價:HK$75 
(連本地郵費HK$11,總額:HK$86) 
海外訂購郵費將有所不同
預售數量有限,售完即止


《生長的房子》復刻修訂新版厚264頁,比青文書屋 2004 年版多增 60 多頁,收錄作品總數
增至40首;除葉輝原序外,並附錄孫維民、呂永佳、陳子謙、王良和評論及訪談四篇。


《生長的房子》曾獲第八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首獎。


【預購方法】

請聯絡:
1.「寫自營」網店:https://www.facebook.com/supportwritersdirectly (選「訊息」項)
2. 電郵:derek_kkchung@yahoo.com.hk


【海外郵費】

台灣:
空郵 (需時 4 至 7 日):HK$76.1;空郵掛號:HK$91.6;
平郵 (需時 18 至 32 日):HK$27.3;平郵掛號:HK$42.8。
兩本平郵:HK$47.5

新加坡:
空郵 (需時 8 至 9 日):HK$76.1;空郵掛號:HK$91.6;
平郵 (需時 20 至 30 日):HK$27.8;易網遞(需時 7 至 14 日):HK$46。

馬來西亞:
空郵 (需時 9 至 12 日):HK$76.1;空郵掛號:HK$91.6;
平郵 (需時 19 至 40 日):HK$27.8;平郵掛號:HK$43.3。

2016年11月3日

生長的房子正在生長中



Designed by Sandy Choi Associates.




《生長的房子》復刻修訂版
正在付印中

暫時還只是虛擬的圖象
實物碳黑原色紙印銀
相信會更好看和更有手感
預計本月下旬有售
歡迎預訂
詳情容後公佈


《生長的房子》復刻版
比青文書屋 2004 年原版多增 60 頁
練習文化實驗室出版
2016年11月初版
定價:HK$99    NT$400


2016年6月11日

遠時像遠山


中學預科班弄了一個 WhatsApp 群組,回憶便從四方八面湧了過來。說起以前的老師(離世了的,以及不知所終的,甚至忘了名字的),以前的學習生活,以前的躁動,以前的荒唐⋯⋯以前的更多更多。

打開了匣子便一發不可收拾。回到老家翻出遠年的相簿,一幀幀以為不在的照片還在。人好像還是那個樣子。那是你還停留在那些年月裡,不知不覺。晃眼間你便已回到現在,此刻,下一秒你已發覺上一秒已然老去。人還在。只是不再說私己的話。不再打電話。不再,或不再容易見面。而老在那些小框框上說,不斷說,也不是說,而是按鍵,輸入,傳送那些經過選擇的可以公開的話。而笑話,與閒話,是最多的也是想當然的了。

而我往往又很快選擇逃離。閤上相簿,讓那時的人停在那時,笑與哭都停在那時,好了。

而不想再見的人偶然也還會有人提起,輕輕的似若無其事。我只記得那人在暗夜的石崗機場跑道旁,扶著單車,非常矯情地哼起關正傑的歌。

「遠時像遠山霧迷濛,千里霧飄送⋯⋯」

是的,那人非常矯情,歌也唱得不好。但遠時像遠山,兩個「遠」字,卻讓我記憶至今。

雖然夏夜暗沉沉的天,離地不遠,離充滿牛糞味的草地不遠。

一直也不大喜歡關正傑的唱腔。今夜在網上找到關正傑這首歌,也播不出來。YouTube 一直說 Error,也好,Error 就是一種委婉的拒絕。突然發現林憶蓮的重新演繹版,姑且一聽,才發現她的重新演繹,方始為我找對了時間的入口:只有更簡單,更緩慢,才能免卻急速的跳離;而換了聲,易了位,彷彿一切也可重新開始。

雖然,這歌名真俗,大部份歌詞也是。但我們不是到底還是要回到俗世中去嗎。





2016年3月25日

告魯夫絕對是詩人


一代球王告魯夫離世,網上即廣傳他的眾多關於足球的金句。讀之,立即更加確信,足球就是詩。因之改寫他的金句如下:

「寫詩好簡單,但寫好簡單的詩卻是最難。」

「大多數詩人只用意象寫詩。如你可以練熟文字的內質、外質、字面(然後反過來再練),你就已經比大多數詩人好六倍。」

「如果我想你明白,我自然會好好解釋你聽。」

「沒有效果的技巧,沒用;沒有技巧的效果,沒趣。」

「寫得好不是可以寫一千句機智的話。任何人都可以靠練習做到,然後你可以去表演棟篤笑。寫得好是寫每一字每一句,都用到適當的力度和溫度,放到最適當的位置上。」

「當一個詩人寫詩時,不斷的扭橋,人們竟然會說他寫得好。與此同時整首詩已嚴重失衡,內容空虛,我說玩雜耍會更適合他。」

「在我的詩中,平實是最困難的突破,先鋒是最容易的保守。」

「一個詩人選擇每個位置上最好的字詞,你會有十一個(當然數字會隨長短而變化)最好的字詞,而不是一首最好的詩。」

「為什麼一個小詩人不可以贏到一個大詩人?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大詩人去參加文學獎比賽。」

「詩裡只有語言,所以你必需要好好控制語言。」

「我不是不相信詩是宗教。但當所有詩人執筆寫詩時都會得到祝福的話,所有詩都只會是平庸。」

「統計學證明:一首詩平均只會用上78個不同的字⋯⋯所以,最重要的是,那餘下的47,000個字為什麼你都沒用上呢?這決定了你是否一個優秀的詩人。」

「正確的下筆時間只有一個,要是你失敗,一是你太快下筆,一是你太慢。我找不到第三個答案。」

「當你贏得一項文學獎,詩就像開了一支香檳,氣只會流出,到最後完全沒有氣。成功的詩人會立即把焦點放到另一支香檳,也會明白我說什麼。」

告魯夫先生,RIP。















2016年2月23日

新年小願


年新了不要再辛
波絲卡了

時運高春秋冬不遇夏

不必再大上大人

也不用再小小人

2016年2月18日

飲食詩自選集


本想重印《生長的房子》,但近日有點意興闌珊。忽念,多年來寫下有關飲食的詩作也不少,何不編為一冊?遂翻檢舊籍與新作,得四十多首,勉可總為薄薄一冊。坐言起行,序跋、設計、出版社也立即有了,克日付梓。


目次

自序:詩以食為天

第一輯
  1. 午餐肉
  2. 薄餐
  3. 年糕
  4. 欒樨
  5. 塘虱
  6. 罐頭
  7. 菜飯
  8. 我們是魚
  9. 菠蘿包
  10. 炸煎堆
  11. 團圓
  12. 米(之一)
  13. 米(之二)
第二輯
  1. 奶茶
  2. 華田
  3. 青島
第三輯
  1. 橘子
  2. 葡萄
  3. 蘋果
  4. 荔枝
  5. 龍眼
  6. 西瓜
  7. 芒果
  8. 番石榴
  9. 楊桃
  10. 油甘子
  11. 龍珠果
  12. 桑葚
  13. 西瓜籽
  14. 杜鵑與黃皮
  15. 果樹
第四輯
  1. 宵夜
  2. 菜場色相
  3. 獨坐快餐店裡
  4. 福華街茶餐廳
  5. 一家不存在的茶餐廳
  6. 構想麥當勞
  7. 下次我們吃漢堡包去
後記:不存在的編選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