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

倫敦尋書


倫敦不易遇見書店。偶然碰到一家,走了一圈,以為沒詩集賣,問店員,方知在地庫,最後買了希尼的《人鏈》。

其實最想買二手詩集。晚上搜網,得悉Charing Cross Road有多家,翌日便去那兒碰運氣。大的一家僅有一小櫃,且是價昂的古本;小的一家門口雖放了好幾箱,劃一只售一鎊,可翻檢數遍,全是殘舊的大路書。本以為空手而回,誰知到了最後一家,發現地庫竟有三大櫃詩集,於是滿心歡喜買了葉慈的《詩全集》和休斯的《生日書簡》,每本近乎全新,要價不到四鎊,這樣的價錢,在唐人街只能買到半碟乾炒牛河而已。

說來也巧,回港後偶讀也斯的〈路過倫敦〉,忽見這幾句:「我走到查寧交叉道/八十四號不過是薄餅屋/我不該太相信電影的世界/…/不過我改變了/倫敦也改變了/還是有好的書店/就是沒有我現在想找的書/…」查寧交叉道、書、改變,都讓我雙眼放光。也斯沒找到他要找的書,我卻沿這些詩行,找到了1987年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84, Charing Cross Road》。

電影講述紐約作家海倫尋購英國文學舊書,得到倫敦一家舊書店店長法蘭克的熱心幫忙,兩人因此通了二十年書信,雖性情互異卻因文字而拉近距離,情愫漸生。海倫雖曾想過往倫敦一見,唯因經濟困頓打消念頭,讓法蘭克空歡喜一場。電影一直含蓄地表達這種發乎情、止乎禮的情愫,這亦是電影最動人的部份,尤其是當法蘭克讀信後得悉海倫不能前來的時候,以及看見一名從美國來的女顧客而以為她可能是海倫而最終也是失望的時候。當他失望時,他讀詩──鏡頭凝定書頁,竟是葉慈!我忙打開我買下的書,找到了這首He Wishes The Cloths Of Heaven:「假如我有天國的錦緞,/繡滿金光和銀光,/那用夜和光和微光/織就的藍和灰和黑色的錦緞,/我將把它們鋪在你腳下:/但我很窮,只有夢;/我把我的夢鋪在你腳下;/輕輕踩啊,因為你踩的是我的夢。」(楊牧譯)

這無疑是雖窮卻因夢而富足的一種對愛情的寄望。但後來法蘭克因手術意外猝逝,兩人註定終生不見。但見了面是否一定更好呢?突然我驚訝於另一個巧合,另一對因文字而生的英美情緣,另一本我買下的書──休斯與普拉斯這對英美詩人眷屬,結縭七載,卻以普拉斯自殺告終。飽受世人責難的休斯,35年後始打破緘默,出版了這本致亡妻的《生日書簡》,然而他對普拉斯的死亡、對自己不忠所負的責任卻依然迴避掩飾,顯然有負詩的忠誠。

20131015

─刊《新報》副刊「字如初見」專欄,20131019














(註:刊於報章之文章因篇幅關係,有時會有所刪削或移行。一切當以貼文為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