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4日

我們曾經一直相信的,不要輕易倒塌才好。

―懷念也斯和他的詩

也斯告別了人間滋味

去年六月在尖東歷史博物館讀詩,是我最後一次見也斯。他在詩會上讀了〈七月〉、〈鄭觀應在大屋寫作〉等幾首詩,仍是一貫厚樸、慢悠、鼻音略重的聲音。

而更難忘的,是他數十年來在詩中透露的獨特聲音。我讀大學時買下的《雷聲與蟬鳴(大拇指半月刊出版,19788月),無論在觀察角度、散文筆法、寓情於物等方面,一直都是我寫作路上最重要的啟發與指導的力量。隨後他一出詩集,我都第一時間買下。至今,我仍然認為他的〈中午在鰂魚涌〉、〈新蒲崗的雨天〉、〈茶〉、〈雷聲與蟬鳴〉、〈樂海崖的月亮〉、〈修理屋背的誦詩〉、〈鳯凰木〉、〈給苦瓜的頌詩〉、〈蓮葉組詩〉、〈帶一枚苦瓜旅行〉、〈家具〉、〈靜物〉等作品,是最能代表本土詩特色的熠熠生輝的傑作。在詩創作上,我一直受他影響最多、最深。雖云有為的詩人都想設法擺脫前人的影子,但我卻樂於在詩作中帶著他的影子。

也斯後期的詩作無疑放鬆了許多。這點跟他近年予我的親和印象是如斯脗合。他的最後一本詩集《普羅旺斯的漢詩》(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年),雖然仍讀到不少有意思的嘗試,但予我最深印象的,無疑是那日趨舒緩的語調,以及變得更為樸實、幾乎盡去雕飾的文字。詩集裡的「新遊詩」與「詩經練習」系列,讀來都滿有感覺,而在貼近人情的感興與寄寓中,始終不變的是他對人間世道的關懷。其中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就是這首〈那邊、這邊─核災後致日本友人〉

你們那邊怎樣了
黑色的潮水淹沒了
那麼多時日搭起的家園
無辜的人喪失了性命
誰的撥弄的手震抖
掀開了翩多娜的黑盒

我們這邊在喧嘩浮躁中
也在學習如何面對失去
文明與法理可以如此脆弱
古老的居所已經倒塌了
我們曾經一直相信的
不要輕易倒塌才好

鳥兒還在黃昏時份
快樂地回到老巢?
優良的白米還在
釀成純味的清酒?
我們珍惜的果實
不要在災難中敗壞才好

政客堂皇的演詞過去了
企業家赤裸的野心過去了
我們老百姓修補各自的家園
在節省能源的日子,悠悠地
喝一口清粥,想念彼此
青草一樣綿綿生長下去
                              
我們懷念這樣的聲音,這樣的關懷。也斯走了,我們或許也要「學習如何面對失去」,失去的不僅是一把獨特的聲音,還有可能是一個能以文學安身立命的時代。誠如也斯在遺言中也不無感慨,寄望我們的社會能夠多關注備受冷落的本土文學與作家。是的,This City is Dying,此城已在陷落中或離陷落不遠,文明,法理,自由,公義,廉潔,誠信,文學,藝術,詩,我們到底可以如何自處,如何面對?

我們曾經一直相信的
不要輕易倒塌才好
 
2013110

―─此為刪節版,原文(文題有所改動)刊於《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第25期,20132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