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7日

重讀石黑一雄《夜曲》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的小說,最初讀的是《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那時在銅鑼灣的一家連鎖快餐店裡,一口氣讀完,掩卷唯望窗外雨景(小說結尾也是一幕雨景,餘音裊裊)。

繼後讀《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記得也曾看過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皆屬過眼雲煙。)兩次重新展讀,皆讀不進去。大抵是自己不大喜歡這種理念勝乎其情的小說吧。


然後改讀其短篇。《夜曲》(Nocturnes: Five Stories of Music and Nightfall )收五個短篇,篇幅比一般短篇要長,但寫來都吸引。我比較喜歡前三篇,尤其是〈或晴或雨〉(Come Rain and Come Shine)和〈莫爾文丘〉(Malvern Hills 。那種人情與音樂的共融相激,也如《長日將盡》尾聲裡悵惘不盡的餘響。


我讀石黑一雄沒有什麼系統(當然也沒有什麼心得)。讀完《夜曲》又找來他的早期作品來讀。先讀《浮世畫家》(An Artist of the Floating World),感覺還可以,刻劃父親的心理與當世(日本二戰前後)處境,與乎藝術觀與人文道德的衝突,也見深度。只是寫來比較平緩拖沓,張力雖因久伏的心理隱情的揭露而慢慢趨緊,但以即使看慣小津安二郎電影節奏的我來說,也還是覺得有憾。其後讀他再前一部《群山淡影》(A Pale View of Hills);這部只能讀到一半而止。

還沒有讀石黑的其他小說,包括最新的《克拉克與太陽》(Klara and the Sun)。大抵以後有時間,必會找來一讀。或許,再讀《別讓我走》、《群山淡影》時會有緣讀下去以至讀畢。


這幾天無事,不知為何又重讀他的《夜曲》。第一次讀得或許太匆匆,沒怎麼留意裡面所談的樂曲;這次邊讀邊播裡面的歌曲,感受竟又不同。(以前,我就像他所說的威尼斯觀光客一樣,只會對像〈教父〉主旋律般的樂曲豎起耳朶吧。)


就如〈或晴或雨〉裡面所提及的歌曲 Lover Man,聽後比較,讓我這個音樂白痴知道(感覺到)Sarah Vaughan(以至敘述者我心儀的 Billie Holiday ,唱起來跟 Ella Fitzgerald 顯然有別。


尤其是小說結尾所播的 April in Paris,聽著 Sarah Vaughan 以及 Clifford Brown 的小號,讓讀者如我就如小說的敘述者我一樣,會暫時把世俗種種不安與現實抛在一旁:


「至少,還有這幾分鐘,我們很安全,在綴著星光的夜裡繼續輕舞。」





April in Paris


I never knew the charm of spring

I never met it face to face

I never knew my heart could sing

I never missed a warm embrace


Till April in Paris, chestnuts in blossom

Holiday tables under the trees

April in Paris, this is a feeling 

That no one can ever reprise


I never knew the charm of spring

I never met it face to face

I never knew my heart could sing

I never missed a warm embrace


Till April in Paris 

Whom can I run to?

What have you done to my heart?


沒有留言: